2022——动观其变
全是废话,建议指望获得些有用内容的读者赶紧关闭此页面,不希望浪费你的时间。
新建文件夹于 2023-01-01
公历年终总结愣是快被我拖成农历年终总结,不愧是我。
把视线放回到一年前。
彼时的我,开始考虑未来。这倒不是成熟,只是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逼近某个边缘——那个由无数代人前仆后继吹起的泡影的边缘。那个泡影的边缘,从科举到高考,这一纸仿佛每个中国人出生起的目标;那个泡影的张力,从士农工商到本科专科,这种不公平的三六九等从未退出,所谓「阶级跃迁」的愿景仿佛气压支撑着这个泡影不断膨胀……
失忆的半年
至于真的考虑出什么未来了吗?记忆已经不再清晰,但总隐约觉得不是现在这般。
接下来半年,记忆更加模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间点值得打上锚点供我反复穿梭品味。依稀记得 18 岁生日那天,由于自己生日和同班一位高一保送北大的同学是同一天,深入骨髓的自卑令我不敢向任何同学透露自己的真实生日,「哦,这就完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突变啊。」下自习一个人淋着细雨自嘲道。
这半年,我是麻木的,难以理解周围的人将高三渲染的那般浮夸。晚自习提前溜走、早上睡到最后一分钟、任务只做万一不做会被找麻烦的部分、私藏 违禁 电子设备 4、5 部、不论课上课下纯按自己节奏来安排……我用尽自己能够想到的旁门左道对抗学校不合理高三特殊安排。哪怕真的到了高考,我还在刷小约翰的视频、还在操心零命夜兰能否单压胡桃 11az。当然了,客观地说这些大多无济于事,毕竟我没有勇气和能力彻底跳出这个漩涡。但是主观上,我恐怕成为对高三最无感的人,那些「以高三之名」的话术我从未听进过,从头到尾没有熬也谈不上拼。诚然,我是个「高三学生」,但这个偏正短语指出我首先只是个普通的学生,而仍在此之前的,我最先得是一个「人」,一个人如其名的人。
这种自卑又自负、不屑又重视的徘徊挣扎,最终导致这半年我无法留下任何特定印象,仿佛失忆一般,匆匆流逝。
性价比地卷
这种矛盾叠加态其实有迹可循。
一方面,我十分排斥内卷,坚定地鄙弃这种无休止内耗行为;另一方面,除了凡尔赛的时候 我从来不会自嘲「躺平」,我清楚自己还是功利地渴望得到。我愿将此称之为「性价比地卷」——花费甜点级的功力获得最高效益的回报。
然而到了后半年,我把我不住这种「度」。如果说中学及之前只顾学好一个固定框架内的内容,加之做题之余我还总爱揣摩出题者的心思,渐渐培养出对「度」的敏感。只可惜这种做法无法照搬至大学,课本不是考纲、课件不是考纲、参考资料不是考纲,只有老师上课讲的才是考纲。是的,我的许多课程最后考试出题完全就是老师自己出题,给予了老师极大的自由,这使得老师由于课时限制来不及讲授某些内容时候直接一句「那考试就不考这部分」带过。这种方式令平时习惯遵循自己节奏不习惯紧跟老师节奏的我十分难受。
与此同时还有身体的问题。虽然以往每年一般都有两次扁桃体发炎进而发热(换季期间),但是由于往北走了 20° 秋冬换季时间提前,恰好赶上期中考;而期末考又恰逢新冠防疫政策大转弯的时期,原以为自己能苟到决赛圈(准备放假再主动感染)却恰恰倒在考试周前一周。
显然,我烦了。我烦自己对学习捉摸不透,我烦自己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我还烦精力总被许多琐事分散掉。光投个保被各种保险整得晕头转向,这些原本是不需要我自己操心的。我曾天真地认为到了大学应该比中学更加轻松、有更多时间供自己支配,但后半年告诉我,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所谓的自己支配时间不过是支配自己追赶一个又一个 DDL 罢了。
然后,我乏了。不再为了好奇与热情而学,而是被一个个 DDL 与挂科的恐惧推着。我已经很久没有主动写过与课业无关的代码,GitHub 账号并未在高考结束后恢复活跃。甚至后来连游戏都懒得开,刷各种信息流占据了我越来越多的时间,旁观着推上的大佬,感慨着自己的渺小、估摸着与大佬的差距,然后……继续摆烂。我终究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好在,写下这些内容时,不知道算不算走出来,但至少对自己有点把握,尽管依然对追上理想的自己抱有恐惧,清醒地认识自己也能缓解部分焦虑。希望 2023 能够调整改出,不说追上、至少接近那一个自己,至于最后会到哪一步,我说不上。
非必要生活
「非必要不探亲」「非必要不出校」……「非不要不」已然成为 2022 年最频繁的宣传格式,仿佛生活都是不必要的,相较于一个已被偷换概念的生存。
很遗憾,这也是我的日常状态。
之前没有经济独立,我几乎从来不好意思向父母索求非必要的支出,渐渐扼杀了追求必要生活的萌芽。看着大家不时各地跑难免羡慕,不过习惯后逐渐无感,指望从虚拟世界获得些廉价的快乐。进入新环境,我特地凹一个不好交往的人设,尽管我渴望维系合适的牵挂,但我也意识到,比起后续一次次拒绝聚餐、活动,还是一开始一次性拒绝为妙。
后来通过辅导员了解到有附中学生想找家教,我第一时间报名。也是挺讽刺的,原则上是教一科但是答疑不限制在这一科,我也知晓自己除了数物其他多半也讲不上,但就是靠着学校的牌子被不负责任地通过了。这虽然不是我第一次做家教,之前凭借着没啥含金量的中考数学满分给一个学弟讲了一年数学。不过再怎么说还是借此积攒了一些非必要生活的资本。
不知道这算官方第几次弄巧成拙。之前非要强调「毁掉大家生活的是疫情而非防疫」将这两个概念分开,可原本很多人并不会刻意区分疫情与防疫,这样反而引起人们思考。这次也是,倘若没有「非必要不」这个调调,我甚至很少注意到习以为常的生活有多么必要、值得投入多大的努力去争取。在纠结许久后,终于在这个圣诞叫上几个高中同学去虹桥和外滩玩了两天,踏出第一步。
动观其变
2022 是一个值得我去记录的一年。
这一年事件频发,俄乌战争爆发、台海紧张、某位连任、防疫时代仓皇落幕……但这些外界动荡相较于内心转变似乎都没那么重要。换作过去的我想必会批判这种回顾行为矫情,但是现在我还是发在这里,这本身或许就是转变的体现吧。
我不想给自己开脱,毕竟我或多或少总有些讨厌现在的自己。但是总是纠结一个理想甚至幻想中的自己,实在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不如动观其变——主动靠近自认为更优的变化、特地背离自认为更劣的变化。
至于 2023:
- 读至少 20 本纸质书(来学校四个月只读了三本纸质书,远低于之前频率)
- 加入一个真心向往的社团
- 自己主动出游至少两次(之前总是被动跟着别人)
- 借助数字健康减少接收琐碎信息(除了徒增焦虑并无二用)的时间,多加深自己硬实力水平
- 运动以改善羸弱的身体条件
感谢你能主动打开甚至看到这里,祝你 2023 快乐!